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9月26日,智能材料工程系在南岸校区材料学院会议室组织召开了以研讨“AI+教育”新路径,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案例分享与实践设计为主题的新学期首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系副主任赵楠主持,赵毅副院长及全系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学习前沿政策,交流实践经验,谋划智能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的创新蓝图。


会议伊始,与会教师深入学习了《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文件精神。会议指出,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其对高等教育的渗透性、变革性影响不容忽视。作为培养前沿交叉领域人才的基层教学单位,智能材料工程系必须敏锐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核心要义,主动求变,将智能理念、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在“如何将人工智能合理融入日常教学”的核心议题研讨中,赵毅副院长率先分享了见解,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赋能”而非“替代”,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新型教学关系与认知模式。与会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多种富有前瞻性的实践路径,例如:探索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教师”或教学智能体,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个性化辅导与答疑;利用AI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与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平台,破解高危、高成本实验的教学困境,实现“沉浸式”学习;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学情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与资源推送,实现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的转变,真正构建起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环境。
随后,赵楠副主任向全系教师汇报了暑期赴相关企业与高校的调研成果。通过与企业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的深入座谈及生产一线的实地考察,调研团队精准收集了关于智能材料领域未来岗位能力要求和技术发展方向的一手信息。此次调研为明确本专业首届学生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现实依据,确保了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与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基于调研所获的深刻洞察,会议初步交流了针对2026版“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并要求各位教师依据新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尽快启动并完成所负责课程的教学大纲撰写工作,将改革设想落到实处。
此外,会议中胡洁副主任也就实验课程建设的创新方案提出了初步构想,旨在结合AI技术,打造虚实结合、智能导学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政策学习与业务研讨,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的动员会。它标志着智能材料工程系在主动应对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形态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