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能源材料工程系在A01237教室联合举办2025级材料类新生入学教育暨专业认知讲座。活动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曾晟与能源材料工程系主任黄炎昊主讲,系统解读了学院专业布局、培养方案、成长路径与竞赛科研,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明确发展方向。

黄主任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制度入手,结合学校与重庆产业发展环境,阐释学院围绕新材料与交通强国战略所形成的学科定位与人才需求。介绍了材料物理专业的变革与建设思路,强调学院正对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推动专业转型升级,服务能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在专业介绍环节,黄主任以“为什么学材料物理、学什么、如何学好”为线索,系统梳理专业课程与能力图谱。他从“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制备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核心模块出发,提示新生要在低年级夯实理论、在中高年级加强实验训练与工程实践,逐步形成“问题提出—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的完整科研能力闭环。同时,他对毕业审核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提前量”提示,如最低学分要求、授位条件、最长学习年限及学籍预警线等,提醒同学们尽早规划学业进度。

围绕“学院能为同学们提供什么”,两位主讲老师从“平台—课程—团队—国际化”四个维度给出详述:其一,学院突出“新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的方向凝练,面向高性能电池、碳基复合、化学电源与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持续发力;其二,构建“材料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基础、功能材料”四个核心教学团队,推动课程群与科研平台协同升级;其三,积极拓展与马德里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所等国际伙伴的教学科研合作,打造联合教学与实验平台,助力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针对新生最关心的“成长成效”,两位老师用历届数据进行了说明。近年菁英班(产教班)选拔与培养成效显著,多名同学推免(或录取)至中科院、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项实现“数量与层级双提升”,就业率与深造率保持良好态势。
本次讲座聚焦“立德树人与拔尖创新”两大主线,以务实的政策解读、可操作的学习建议与鲜活的成长案例,帮助新生建立“志向—方法—行动”的闭环。学院将继续以“科教融合、交叉引领、平台支撑、竞赛牵引”为抓手,服务新一轮专业转型,尤其是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质生产力方向上持续发力,努力把每一位同学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